9月9日的自由時報體育版(B6)有一篇報導「張伯倫發光 老爸淚縱橫」。主要敘述洋基隊的新人投手賈霸‧張伯倫(Joba Chamberlain),終於有機會來到距離家鄉較近的堪薩斯州比賽,患有小兒麻痺症的老張伯倫(簡稱老張),才能坐著他的電動車到球場親眼看兒子投球。
    張伯倫一歲時,母親便離開父親,由父親獨力扶養張伯倫與姐姐長大。由於老張的左手沒有力氣,就用右手與兒子玩投接球,沒想到這麼造就出今日的大聯盟投手。比賽當天老張召集親友團到現場為兒子加油,當張伯倫上場,老張滿臉的眼淚,還被現場轉播單位特寫鏡頭用色筆框起來。
    那場比賽,我也有看到。從張伯倫第一次出賽至今,我都隨著轉播看到他球速飆到時速160公里,以及目前投了14局尚未丟分的驚人表現。洋基球迷當他是新偶像,製作各種加油海報,高喊他的名字。母親拿報紙給我看,上網爬文,原來這篇報導來自紐約時報9月8日的「Chamberlain’s Effort Brings His Father to Tears」。在紐約時報還有一篇關於張伯倫父子倆的專題報導。
    老張是印第安人,童年罹患小兒麻痺症後,在醫院住了六年。年齡較大的院童都愛看洋基比賽,使得老張也被迫喜愛棒球與洋基隊。他也曾和玩伴一起玩棒球,老張揮棒打擊後,由另一個孩子代為跑壘。只有右手能出力的老張,當然只能以同一隻手接球與投球。
    成年後的老張在州立法治機構擔任教誨師,和其他人一樣,老張有權責管理受刑人,將不聽話的人關禁閉,審核假釋,甚至監督行刑。在台灣,這類工作有體格限制,但是美國的印第安輪椅族老張,卻勝任愉快了27年。甚至張伯倫有次與老張一起逛街,還遇到從前的受刑人前來向老張致意,感謝他讓受刑人感受到尊嚴與被尊重。
    老張生命中所有的苦難與壞運氣,包括各式各樣的侮辱與奚落,都變成兒女身上正面的人格特質。因為老張很少抱怨生活,也不會將工作的負面成份帶回家。老張買不起昂貴的品牌衣服給小孩,每次開二手服飾店的友人通知老張有新貨到店,老張所買得起美金十元以下的,就只有內衣褲與鞋子,所以他們家老是有許多新的內衣褲與鞋子。
    張伯倫和老爸感情一直很好,父子倆每天通電話,時常一起出去逛街,也一樣活潑愛說話。柺杖與電動車並未延遲老張對兒子的愛與照顧,張伯倫大學時期動膝蓋手術,每天早上五點鐘,老張便起床撐著拐杖去幫兒子換冰敷袋。假如有看到9月8日半夜那場比賽的人,就可以明白老張撐起那左半邊沒有力氣的龐大身軀,是非常辛苦的事情。
    在張伯倫身上右側,右手下方的位置,有一段文字刺青。那是聖經加太利書3:28裡的一段話:「並不分猶太人、希利尼人,自主的、為奴的,或男或女,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。」
    看棒球,或是看網球,看足球,各式各樣的體育比賽,常能讓我感受到身為一個「人」,所能發出的光輝與堅持力量。就像這篇專題的名稱「他的過去造就洋基的光明未來」(Yankee With Bright Future Is Guided by His Past),老張父子過去所信守的原則,或許是今日榮耀加身的緣因,但更重要的是他們父子的觀念,守護住不為環境影響的生命:「不論是寵是辱,都不影響我們各自的主體性,不管你我的呈現為何,我們都只是平等的人。」(“No matter what it comes down to, you’re no better than me and I’m no better than you . It doesn’t matter what I do, it doesn’t matter what you do. We’re all the same people.”)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u St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